上一篇: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梁廷波:加强医保医疗公共数据互通共享 下一篇: 全国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王水:综合性医...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全国两会医卫资讯
如何完善公卫应急体系?上海市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带来两份重要建议
2020-05-21
来源:界面新闻
3974
1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表示,今年两会上,他将提出“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及“关于完善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疫苗研发绿色通道”两大建议。

  

  新冠疫情疫情正在考验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由疫情引发的制度反思与体系修补,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5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上,他将提出“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及“关于完善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疫苗研发绿色通道”两大建议。

  朱同玉说,这两份建议是基于他从2020年1月至今,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一线抗疫经验形成的。

  据悉,在2019年12月31日获悉武汉市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的通报后,他所在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2020年1月2日起即开始进行演练,于当月6日即完成战时准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市最大、最早介入新冠疫情的集中收治点。截至5月19日24时,该院累计治愈出院患者620人。

  历经4个月的举国抗“疫”之战,让他对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了新思考。

  他在建议中指出,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传染病医院是抗击疫情的核心阵地,但现阶段,其规模、布局和学科设置等都无法应对大规模疫情的爆发。

  他指出,对比“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数可以看到,当前,没有任何一个千万级人口规模的高密度城市,可以在以飞机、高铁为交通工具的人员高流动性背景下,为同类规模的疫情做好预先的“空间”准备。

  目前,我国结核、乙型肝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全球范围内,新发突发传染病每年都在发生(如SARS、禽流感、MERS、埃博拉、寨卡病毒、2019新冠状病毒等),已成为常态。因此,亟需未雨绸缪、补齐短板,规划布局应对百年一遇大疫情的公共卫生救治基础设施。

  与其战略地位相比,传染病医院的现状并不乐观。

  朱同玉指出,全国范围内,传染病医院数量不少,但普遍规模较小、学科设置单一,床位数、医护人员数量、医疗设施等均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区域集中救治需要。

  而且,传染病医院生存艰难,综合性医院应对乏力,关键时刻难以承担传染病救治的应急任务。此外,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应急技术储备不足,难以有效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

  因此,他建议,应根据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为应对10万人级别的全国性疫情爆发,可按人口在全国超大和特大城市分区规划约10家国家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每个中心应具备3000-5000床的收治能力。其中,日常开放床位1000-2000张,用于“平”时临床诊疗。“战”时床位2000-3000张,可规划为应急床位,在疫情暴发时收治感染病例,无疫情时用于开展临床研究。

  朱同玉认为,除解决床位问题外,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建设“绿色通道”机制。

  他建议,首先,我国建立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的战略储备库。储备库以广谱抗病毒的疫苗为主,比如广谱抗冠状病毒(包括SARS、MERS以及新冠等)、广谱抗人与禽流感的疫苗等,完成IIa的临床研究后方可进入国家的战略储备库。

  同时,他建议在免疫保护机制清晰情况下,允许采用替代性指标以取代攻击保护试验,以尽快推进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并允许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允许开展病毒攻击的临床研究,从而大幅度加速疫苗研发、降低研发成本,激发创新型疫苗的不断涌现。

  他认为,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情况下,应允许开展疫苗0期临床研究,测试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将风险降到最低,加快疫苗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而可能带来的风险极为可控。从而,让人群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保护,让疫苗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