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我国间质性肺疾病规范化诊疗仍存在诸多挑战 下一篇: 抑郁症就在身边,科学防治是关键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临床
林巧稚诞辰120周年:终身未婚的“万婴之母”
2021-12-23
来源:东南卫视
13870
0
医卫界:这位从厦门鼓浪屿走出来的杰出女性,虽然一生未婚未育,却亲手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

  
“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是“万婴之母”林巧稚生前的最后一句话。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女学部委员(院士),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这位从厦门鼓浪屿走出来的杰出女性,虽然一生未婚未育,却亲手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女中光华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晃岩路47号“小八卦楼”。受过西式教育的父亲林良英对女儿很是疼爱,特意取名为巧稚,意喻灵巧而天真。林良英从不吝于对女儿的教育投入,还亲自教她英语会话和读写,为之后的求学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林巧稚从小学一路读到了高中。作为一所由海外福建商人募捐成立的新式学校,英语是这里的主课,林巧稚幼时的底子派上了用场,十二门课程有九门名列年级第一。

家政课上,无论是编织、刺绣还是缝纫,林巧稚总是学得又快又好。老师不禁赞叹:“好灵巧的手!有这样双手的人应当做外科医生。”一句无心之语,让林巧稚的医学之梦开始萌芽。而且她清楚记得,五岁那年,母亲是被妇科肿瘤——宫颈癌夺走生命。如果可以,林巧稚真的很想学医。

1921年,也就是林巧稚20岁那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当同岁的家乡小姐妹大多已许配人家、开始为人母的生活,林巧稚却生平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的招生考试,并成为那一年统招的25名新生中的一员。

协和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苦而严格。三年预科要完成中、英各192小时,数学96小时,生物、物理各384小时,化学544小时的学习,此外还有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还要从法语或德语中选择一门作为第二外语。每门功课都必须达到及格线,一科不及格,留级;两科不及格,退学,别无选择。

林巧稚一边学习新课,一边补习以前没学过的物理、化学,白天更是都泡在实验室里。预科三年,她没给自己放过假,也没有回过一次家。八年寒窗苦读,林巧稚以榜首身份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的得主。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和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医学之路。


万婴之母


1929年,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成绩优异的她放弃了热门科室,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妇产科当助理住院医生,仅半年,就被破格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总住院医生,打破了协和医院等级森严的体制。

医者仁心。林巧稚曾接诊过一位结婚六年才怀孕、却被查出宫颈肿块的孕妇。当时最好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林巧稚不忍见病人的母亲梦就此破碎。在反复检查和专家会诊之后,她大胆推断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会随着怀孕过程自行消失。林巧稚顶住压力决定暂不切除子宫,只需每周按时复查。事实证明了她的推断,孕妇如愿生下一个6斤重的女孩,并为其取名“念林”。

在上个世纪,有很多小孩被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是对林巧稚深深的感激之情。林巧稚亲切地说,这些都是她的孩子。

在林巧稚的心里,没有什么比病人更重要。

北京妇产医院建成后,林巧稚担任第一任院长。1962年,她为一名曾因新生儿溶血症失去三个孩子的孕妇接生,很不幸,第四个孩子也患有同样的病症。在当时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新生儿溶血症存活概率几乎为零,危难之时,林巧稚当机立断给孩子“换血”,输进去的每一滴血量都进行严格把控,最终成功挽救了这名婴儿,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第一例换血成功的案例。这个由她首创的“换血疗法”,在之后将无数新生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从医60年,林巧稚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吴文藻与冰心的孩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孩子也都是由她接生的。而这5万名婴儿中,还包括后来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林巧稚曾说:“我这一生最喜爱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生而为人,一生善良,作为医者,仁心仁术,林巧稚的一生注定为世人所敬仰、传颂。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