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梁万年: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 下一篇: 52人感染,外溢3省4地,本轮疫情源自何...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新冠肺炎
揭秘疾控流调员:确诊病例行程轨迹这么出来的!
2022-01-25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健康
4736
0
医卫界:最不能缺的物资竟是咖啡、金银花、金嗓子。

  

刚刚结束一个电话流调的郑州市疾控流调队员陈瑞芳,下意识拿起桌子上的水杯想喝口水,才发现到自己一天都没喝水了,看了一下通话时间,这通流调电话她打了2小时23分钟。


自郑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调人员第一时间开展追溯传染源、追踪行动轨迹、排查密接者的工作。每次公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行程轨迹都成了市民朋友关心的问题,而这些精确到分秒的行程轨迹背后,是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人员争分夺秒与病毒“抢时间”的结果。




郑州流调队员们表示,“我们判断的‘紧与松’,事关重大,如果松懈疏漏,可能影响防疫大局,造成重大损失;但若草木皆兵,也是对防疫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工作。”


 
流调工作如篦子梳头,
不留一丝空当


 

“喂,你好,请问是xxx吗?”

“您当时在公交车上坐了几站?”

“别着急,我来帮您回忆一下”

“您回家路上有没有跟谁聊天?”


......


1月16日晚上10点,在中原区的流调队伍驻地,郑州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王立云正把头埋在桌子底下,一只手拿电话,另一只手时而捂着耳朵,时而拿笔在本子上做记录。


“为了互不打扰,啥姿势能听清我们就用啥姿势,根本也顾不上字写得好不好看,只要自己能认出来就行。”她说,一天上百个电话是常态,一个流调对象的信息写四五张纸更是不奇怪。


 “老年人、没有手机、记性不好......”仅凭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流调这个确诊病例有多难,中原区流调队队长洪月玲迅速联系到这位流调对象的家属,找突破点,像篦子梳头,不留空当。


洪月玲说:“作为流调员,大家心里非常清楚,晚一分钟病毒就多一分继续传播的可能,只能更快、更仔细,即使时间再紧,调查时耐心细心一样不可少。”然而在紧与松、快与慢之间,她坦言:如履薄冰。




“打几个小时电话是我们的基本功,几个小时不上厕所不喝水也是我们流调人的技能。”陈瑞芳笑着说,为了搞清楚每个患者的活动轨迹,他们需要对流调对象详细询问,每天几点在哪里干了什么。


如果曾经出门就要详细询问去了哪里、和谁去的、怎么去的,如果打车还要询问车牌号及司机的情况;要是坐公交车,就得去调取刷卡记录和车上的监控视频。


为了更加准确排查出密接人员,每一位流调人都是“福尔摩斯”。


 
“三公一大”的最强辅助,
帮大家寻找回忆


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王德序介绍,“自本轮郑州疫情发生以来,流调工作就立刻同步启动,由于后期任务加重,从1月6日起,由公安、公卫、社会防控部门组成的40多人的流调队伍就一直在此办公。”


流调,不仅要弄清楚单个病例的行程轨迹,而且还要把所有病例的时间线都对上,这才是完整的传播链。而这过程中,难免遇到记性不好的流调对象,此时,由公安、工信、公卫和大数据“三公一大”的最强辅助,就能快速帮助流调对象找回"丢失"的记忆。


据了解,在给病例打电话的同时,由公安、公信、公卫和大数据发来的信息也会同步到流调队员,一边回忆,一边核实,极大提高了流调的速度和准确性,也能快速理清传播链、传播量,弄清楚哪些人是密接者,哪些人是次密接者;哪些地区需要封控,哪些地区需要管控等。



流调速度如同百米冲刺


“不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速度都得向百米冲刺看齐。”陈瑞芳说。



流调是有时间节点的如需当面流调,检测阳性后需要在1个小时内到现场;


2小时内要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家人的基本信息、有无接种新冠疫苗等;


4个小时出核心报告,即行程轨迹,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到家之间的所有信息;


8个小时内对密接、次密接以及病例所到的场所管控到位;


接下来要继续深挖,随时对报告进行时更新,24小时出终结报告。



当然,流调对象的配合程度也是影响流调速度的关键。“如果流调对象配合工作,主动说明,甚至挂完电话后又主动想起来蛛丝马迹进行报备,会节约流调队员2-3个小时。”王立云说。



 最不能缺的物资是
咖啡、金银花、金嗓子


每位流调队员的手机里,每天的通话记录上百条,长的通话四五个小时。“为了证明流调对象说的信息,我们还要互加微信,接收流调对象发来的截图,有一次一下接收了200多张截图。”洪月玲说。


再来看流调队员人手一个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通话中各种重要信息,一旦损坏,相当于几个小时的电话都白打了。“我们挂完电话后,需要逐一梳理这些零散的信息,并将之串联起来,形成报告,行程复杂的病例详细报告有将近6000字之多。”王立云说。


“每一位病例最终的报告都是团队作战的结果。”陈瑞芳补充说,为保证信息的严谨性、准确性,我们每个流调组由8人组成,确诊、密接、次密接人员就好比一棵大树上的分支,大家需要协调分工,同时推进,有去现场的、有打电话的、有写报告的、有记录密接、次密接人员信息的、有发协查函的等等。


“我们的工作强度大、节奏快,所以我们都准备了办公神器。你看看,电脑、手机、耳机、笔记本、水杯都是‘标配’,提神醒脑的咖啡、茶更是不能少,为了不让嗓子掉链子,金银花、金嗓子也‘功不可没’。”


正介绍着,王立云和陈瑞芳的手机又响了起来,两人相视一笑,接起电话,可以想象,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记者 张保富 通讯员 张勇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