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就维持现行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必要性以及疫情防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维持现行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是当前疫情防控的最佳选择 Q 新华社记者:有网友问,我们现在国家的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完成比例已经很高了,是不是不用再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了?请问专家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强调防控措施不能松懈?谢谢。 梁万年:当前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处在大流行的急性期,所以未来疫情的发展方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奥密克戎变异株逐渐成为全球的主要流行株,它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影响也比较大,但科学上对它的危害性,比如说它针对不同人群的致病能力,包括致病后导致的可能的后遗症等等,我们都还不是很清楚。目前人群新冠疫苗接种也还没有达到足以建立坚固的免疫屏障的程度,过早仓促放松防控,将极易丧失我国前期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现在多国防控实践也证明,过早解封容易导致疫情反弹、重症和死亡增加。 坚持现在防控策略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可以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群的感染,减少重症和减少死亡,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是可以避免因发病导致的医疗资源的挤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就医需求。 三是可以最大限度缩小疫情的影响区域,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在上周发布的报告中也指出,奥密克戎可能不是最后一个变异株,在未来朝什么方向变异,仍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我们现行的防控措施和策略,应对变异株应该是有效的,可以使我国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可避免大规模病例的出现。即使局部出现了聚集性疫情,或者是散发病例,也基本上可以在一到两个最长潜伏期内把它控制住,可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现阶段而言,维持现行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是当前疫情防控的最佳选择。谢谢。 四个维度 综合评价疫情防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我们看到,国家统计局发布去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了8.1%,高于我国2021年年初时确定的6%的目标,可以说我国的经济表现是居于全球前列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疫情仍处于高位的发展,本土的局部疫情也是聚集性频发,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请问如何看待我国制定的疫情防控策略,它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谢谢。 梁万年:一年多的防控实践已经证明,我国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是来之不易的一个成绩。事实证明,我国采取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我国实际的。 我国疫情防控从突发疫情的应急围堵阶段,到常态化防控的探索阶段,再到目前的全链条防控“动态清零”阶段,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通过“动态清零”策略,可以实现疫情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使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常态。疫情防控策略能够较好地兼顾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新冠疫情对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事实表明,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对减少和控制这些负面影响是存在差别的。 在分析经济影响或者防控成本的时候,首先应该区分哪些影响是疫情本身造成的,哪些是经济发展本身的变化,哪些是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所引起的,这三个方面的情况要区分对待,不能一概地将经济的受影响归结于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其次,在评价防控成本效果时,从科学上看,一般有四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防控成本和防控效果,也就是说,花费的成本,减少了多少的感染,多少的重症,多少的死亡,在对生命健康的维护这方面,我国总的感染人数、发病人数、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是非常少的,这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能不说我们国家的防控成本效果比是极高的,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 二是成本效率,也就是说,控制和扑灭疫情的速度。我国的防控工作基本上都能在1-2个最长潜伏期内把疫情快速处置、快速扑灭,表明成本效率比也是高的。 三是成本效用,也就是通过动态清零、精准防控,我国保证了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减少了因疫情带来的不便,乃至心理等健康问题,也就是说,在发生疫情的地区,现在越来越精准,牺牲极少一部分人的正常活动情况和控制极少一部分区域的情况,来换取最广大地区和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这也显示出有很高的成本效用比。 四是成本效益,也就是防控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方面的关键是要算大账,要算动态账。若仅按疫情发生地、按疫情发生时的成本来算成本效益,我以为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应该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算大的经济账,大的社会账,大的民生账,甚至是大的政治账,这一点,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我国的疫情防控是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的。去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1%,高于2021年初确定的6%的目标和外界预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谢谢。 六个“精准” 统筹平衡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Q 人民日报记者:我们看到有不少发生疫情地区的网友反映,在严格的防疫措施下,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不方便。请问在动态清零的策略下,如何将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谢谢。 梁万年: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下,如何做好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统筹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对各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精准查明疫情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流行病学调查得越精准、越细致越好,可以为以后的防控措施的组合和实施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二是精准划定密切接触者,并且管理好可能的受感染者或可能的传染者。 三是精准划定管控范围,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刀切”。我们希望这种范围,也就是疫点的划定能够越小越好,但是前提是划得要准。最早的时候,我们国家防控是以省为单位,后来逐渐到以地市为单位,到县为单位,我们划高、中、低的风险区,然后现在你看逐渐精准到街道、社区,甚至是门楼,这都是“逐渐精准”的过程。 四是精准保障人民的生活、就医等日常需求,使疫情防控更具温度、更具人文关怀。 五是精准开展临床救治,实施“一人一策”,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六是要强调落实好“四方责任”,坚持“四早”原则,快速发现与控制疫情。 我想,这六个方面的精准,如果我们打出有效的组合,就能很好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防控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谢谢。 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落实 共同应对春节防疫挑战 Q 南方都市报记者:春节临近,人员流动变大,有网友就担心,是不是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疫情卷土重来。如何回应这种担心?谢谢。 梁万年:谢谢你这个问题。春节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和聚集性就会增加,这种增加也确实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但是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只要严格执行我国现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只要我们广大老百姓有效地开展个人防控,比如说接种疫苗、佩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不聚集等等,我们可以有效避免,甚至控制住这种风险。 即使出现了疫情,我们也可以快速发现,快速划定风险区域,快速处置。因此,总体上分析,因春节假期人员流动和聚集导致大规模疫情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大,这也是我们国家对有效精准统筹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保障老百姓正常生产生活的一次考验。所以,我们还是要共同努力,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落实,把这次考验当做一次我们能力的检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