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期,不仅仅是在户外容易发生中暑,还应特别警惕在密闭的室内发生的中暑。”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肖一佳近日表示,目前临床已收治多例室内中暑患者,普通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应特别加强防范。
长沙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肖一佳,是派驻到雨花区井湾子街道星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今日,肖一佳接诊了一名意识模糊的患者——60岁的高晓惠(化名),她面色潮红、呼吸急促,体温计显示39.8℃。家属介绍说,老人平时身体硬朗,就是因为舍不得开空调,在家打扫完卫生后突然说不舒服就晕倒了,中午勉强吃了两口饭就吐了……随后,家人将其紧急送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诊断为中暑。经降温、补液治疗6小时,老人渐渐苏醒,她对医生说:“以为中暑是户外的事,没想到在家省电费也会中招!”
密闭空间里,这几类人群最易出现中暑
肖一佳介绍,这是典型的非劳力型中暑,往往在安静状态下悄悄发生,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孕妇、免疫力低下者等。诱因并非由户外运动引起,而是在不开空调的房间、封闭车厢、不透气的空间等高温密闭环境引起的,起病通常隐匿,初期像普通乏力,极易被忽视。
老年人由于汗腺退化,散热效率下降,加上不少老年人在家为节省电费,不开空调、不开电风扇,造成室温增高,形成“蒸笼”环境。婴幼儿尤其小于6个月以下小宝宝,由于发育不完全、感知差,如果再加上家长“喂水”减少,也容易诱发中暑。孕妇本身的身体状态就不稳定,较为容易受到影响,如果温度过高,不仅会导致中暑,还可能会导致胎儿缺氧。如果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身体容易受到暑气的影响,从而出现中暑的情况。另外,本身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把中暑初期症状,比如头晕、乏力、精神差等现象,当成老毛病复发,因此出现中暑状况易被忽视。
“这类中暑起病隐匿,初期像普通感冒,需要特别警惕。”肖一佳表示,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浑身发软、头晕头痛 、恶心、食欲差、尿量减少等不典型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滚烫却无汗、体温>39℃(腋温)、反应迟钝、步态不稳等危重症中暑信号。
应对中暑:黄金三步急救+科学预防
肖一佳表示,若发现家人出现中暑症状,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快速转移至空调房(优先)或阴凉处,解开衣领,增加散热效果;二是可通过风扇直吹,或用凉水擦拭全身,颈侧、腋窝、大腿根等可以重点擦,但禁用退烧药、酒精擦浴;三是患者即使清醒,也要就近送医,途中持续降温。
同时,雨花区井湾子街道星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廖丽虹提醒大家,中暑的预防关键在于“调环境+强监护”。
家中室温>28℃,建议坚持科学降温,开空调或者电风扇,早晚通风,用遮光帘阻隔日晒。坚持定时补水,老人上午、下午各喝4杯(一杯150毫升~200毫升)。婴幼儿需定时喂水,观察尿量、体温、精神状态等。子女需每日与独居老人保持通话,以确认是不是健康状况。孕妇需严格注意防暑,同时避免久吹空调以防止感冒。切忌将儿童遗留封闭车厢内,哪怕“只离开5分钟”。空调不是奢侈品,大家需打破“中暑=户外运动”的认知误区,尤其关注居家老人、婴幼儿、孕妇及慢病群体的防暑需求,一个电话、一杯水、一台风扇,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