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冷饮伤脾胃 食疗补回来 下一篇: 夏季大量出汗能排毒养颜?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管理
年轻人要主动找快乐
2025-07-30
来源:生命时报
940
0
提到年轻人,大家总会想到阳光、快乐、活力等标签。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戴维·布兰奇弗劳尔也曾提出幸福感U型曲线,青年和老年阶段幸福感较高,50岁左右最低。但美国《纽约时报》近期刊发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幸福感U型曲线可能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18~24岁年轻人承受了更多心理压力和不满,是最不快乐的人群。

  

·一项涉及20万人的研究发现,18~24岁人群心理压力最大,幸福感下降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主管治疗师 贠瑞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病房五病区副主任医师 郭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病房五病区主治医师 赵广威

本报记者 王思予

提到年轻人,大家总会想到阳光、快乐、活力等标签。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戴维·布兰奇弗劳尔也曾提出幸福感U型曲线,青年和老年阶段幸福感较高,50岁左右最低。但美国《纽约时报》近期刊发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幸福感U型曲线可能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18~24岁年轻人承受了更多心理压力和不满,是最不快乐的人群。

多国调查发现,年轻人最不快乐

研究团队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等34个国家的11项调查中约20万人的数据展开分析,根据年龄将调查对象分为年长组(45~70岁)、中年组(25~44岁)和年轻组(18~24岁)。结果发现,不快乐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年轻组、中年组和年长组。研究人员表示,幸福感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生活满意度也是如此;年轻人的幸福感则在下降,不少年轻人都经历了较多的负面情绪困扰。

这一发现让人们不禁思考在物质条件更好的今天,年轻人为何反而更加不快乐?几位年轻人说出了他们的答案。今年22岁的王浩(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在他眼里快乐就是能顺利写完论文,找到满意的工作。可现实是,他每天对着电脑发呆,论文改了十几版仍被导师批注“逻辑混乱”,参加了20多场招聘会,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室友签了大厂,我连个保底的工作都没有,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王浩说。

25岁的林菲菲(化名)在广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她认为下班能赶上落日,周末能和朋友逛街,不用被催着相亲就是幸福。但工作半年来,她的世界里只有“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经常熬夜加班,好不容易周末休息,妈妈视频电话的话题永远绕不开相亲。她苦笑着说:“我像个陀螺,被工作和催婚抽得停不下来,有时不禁怀疑,为了达到看似体面的生活状态,这么不开心,真的值吗?”

27岁的苏悦(化名)在杭州一家传媒公司做策划,她的心态更加平和积极。在她看来,快乐不是和别人比吃穿用度,而是在职场中不断进步,同时经营好生活。苏悦说:“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考验,但我会不断让自己变得内心强大。我周末会去学油画,沉浸在色彩世界中,压力也跟着一扫而空。”

快乐被什么偷走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主管治疗师贠瑞生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诊室里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18~30岁年轻人占了大半,轻度焦虑、抑郁者居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病房五病区主治医师赵广威也有同感,通常抑郁症高发年龄集中在20~30岁,但目前出现提前趋势。2023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刊发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首次发病年龄在15~20岁之间达到峰值。两位专家总结,年轻人之所以出现心理和情绪危机,主要受五方面因素影响。

大脑尚不成熟。赵广威介绍,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的命令和控制中心,负责情绪处理和决策等功能,直到25岁左右仍在持续发育,可塑性强但对压力格外敏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正好处在人生的岔路口,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层层叠加,大大挤占了快乐空间。

人生没有方向。不知道“我要去哪”“到底想做什么”是很多年轻人的困惑。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曾开展调查发现,58%的年轻人在过去一个月里觉得“生活没意义”,半数人因“不知道人生该怎么规划”而内心煎熬。贠瑞生补充说,年轻人的焦虑还源于工作能不能稳定、钱够不够花、什么时候能成家……这些问题像悬在头顶的石头,让人踏实不下来。

不停与人比较。“别人考研我也考,别人考公务员我也报,好像不参与竞争就会被淘汰,这是很多年轻人的无奈。”赵广威表示,在无休止的比较中,年轻人对挫折更容易有“灾难化”想象,一次失败就觉得天塌了,加上社交媒体上“人均成功”的炫耀,像一根刺扎得年轻人坐立难安。

手机偷走快乐。赵广威表示,临床中接触的很多年轻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智能手机使用时间偏长。贠瑞生说,社交媒体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会让人更孤独。大家都在网上晒最好的一面,你看到的是别人的高光时刻,对比的是自己的平淡日常,自然会失落。此外,年轻人把时间耗在虚拟社交里,现实中的朋友越来越少,孤独感愈发强烈,源自情感的治愈也成了奢侈品。

被坏习惯拖垮。贠瑞生曾遇到一位年轻患者,因工作昼夜颠倒,先是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后来发展到腹痛,却查不出问题。调整作息后,她的情绪慢慢好转,腹痛也消失了。贠瑞生强调,规律作息是任何药物都替代不了的,身体垮了,情绪很难好起来,时间久了可能引发烟酒成瘾、记忆力下降等。反过来,情绪压抑会连累心血管系统,让血压升高;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风险;刺激“脑肠轴”,引发便秘、肠易激综合征。

小改变提高幸福值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一个人喜欢的东西越多,他变得幸福的概率越大,受命运支配的可能性越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病房五病区副主任医师郭彤表示,年轻人只要愿意主动做些小改变,就能不断提高幸福值,找回快乐。

给身体上发条。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是快乐的基础,运动能分泌“快乐激素”内啡肽,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如快走、慢跑等,运动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坚持的都可以。

找个情绪树洞。长期不开心别硬扛,心理咨询师能帮你换个角度看问题,就像学数学遇到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换种思路就通了。

有快乐后援会。赵广威表示,家人的理解很重要,父母要多倾听少指责,年轻人则应多沟通少封闭。此外,和朋友约着爬山、看电影等真实的陪伴比手机聊天更暖心。

培养沉浸爱好。贠瑞生表示,爱好能让人找到归属感,比如画画、弹琴、打球,不仅能丰富生活,还能认识更多朋友。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越广泛,抗挫折能力越强,越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给生活定目标。如果觉得工作生活没意思,可以试着想“我的努力能帮到谁”,比如客服想“我解决了用户的问题”,老师想“我教会了学生知识”。同时,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完成一步就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有助找回生活和工作意义感,对未来充满期待。

和手机有约定。贠瑞生建议,睡前一小时不用手机,吃饭时不刷视频,尽量把玩手机的时间腾出来陪伴家人和朋友。渐渐地,你会发现,放下手机后,快乐的来源更多。▲


  
0 条评论